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首 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期刊订阅  |   检索库收录情况  |   投稿指南  |   联系我们  |   留言板  |   Email Alert  |   English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
稿件格式要求
稿件处理过程和时间
稿件修改须知
稿件审稿进程解释
稿件查询须知
稿件录用须知
费用情况
论文模板
论文授权书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医药卫生类中图分类号
更多...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2年 28卷 6期
刊出日期:2012-06-23

论著
实验研究
综述
调查防治
   
论著
528 张雯 Joy Bergelson
EFFECTORSEARCH:病原菌基因组中三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的预测
2012 Vol. 28 (6): 528-535 [摘要] ( 185 ) [HTML 0KB] [PDF 4406KB] ( 837 )
536 李军伟 周水森 黄芳
西藏林芝地区间日疟原虫PvMSP-3α多态性研究
【摘要】 目的 分析西藏林芝地区间日疟原虫遗传多态性。 方法 以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3α(Plasmodium vivax merozoite surface protion genes 3α,PvMSP-3α)为分子标志,利用PCR-RFLP技术对西藏林芝间日疟原虫多态性进行分析。 结果 共发现2种类型的MSP-3α基因,多数为A型(90.3%),B型较少(9.7%),无混合感染。PCR-RFLP分析MSP-3α基因存在较低多态性。 结论 西藏林芝地区间日疟原虫的遗传多态性较低。
2012 Vol. 28 (6): 536-538 [摘要] ( 181 ) [HTML 0KB] [PDF 2269KB] ( 627 )
539 金桂林 莫冰 刘发娣 徐秋芳 刘昕 应颖 赵颖洁 罗军 黄孝天
CVB3损伤Hela细胞高尔基体结构的机制研究
摘要:目的 研究CVB3损伤Hela细胞高尔基体结构的机制,为进一步探讨CVB3的致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MOI为5的CVB3感染Hela细胞,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病毒感染后不同时间点VP1和GM130在细胞中的定位情况,观察细胞高尔基带的变化;同时,选择CVB3感染后不同时间点收集细胞,Bradford法蛋白定量后,Western blot测定VP1、GM130和GRASP65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正常Hela细胞中GM130 和GRASP65免疫荧光呈带状分布,高尔基体结构正常;而CVB3病毒感染Hela细胞3h后,GM130的荧光呈现散点状分布,高尔基体结构损伤。与此同时,GM130和GRASP65蛋白表达量逐渐下降;而VP1蛋白表达量持续上升,且6 h后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 CVB3感染引起Hela细胞蛋白GM130和GRASP65表达量下调,导致GM130和GRASP65荧光带弥散,高尔基带断裂,这可能是CVB3感染导致宿主细胞高尔基体结构损伤的机制之一。
2012 Vol. 28 (6): 539-543 [摘要] ( 178 ) [HTML 0KB] [PDF 3497KB] ( 685 )
544 白向宁 赵爱兰 夏胜利 熊衍文 徐建国
非O157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分离株的多位点序列分型研究
目的 对国内部分地区非O157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分离株进行分子分型分析,了解菌株间的遗传进化关系。 方法 根据mlst.ucc.ie数据库提供的大肠杆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方案,对来自我国河南、黑龙江2省的29株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分离株的7个管家基因进行PCR扩增并测序,通过序列比对确定其等位基因谱及菌株序列型(Sequence type, ST),使用MEGA、eBURST生物信息软件分析不同ST序列群及菌株间的进化关系。结果 29株非O157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呈现较大的遗传多态性,可分为13个ST型别,其中ST155为优势型别(34.48%)。同时研究发现2个新等位基因型(fumC376、recA214)和3个新序列型(ST2460、ST2467、ST2468)。结论 29株非O157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菌株之间具有分子多态性,与国际流行菌株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加强我国对这一类菌株的检测和监测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2012 Vol. 28 (6): 544-545 [摘要] ( 195 ) [HTML 0KB] [PDF 4078KB] ( 686 )
549 行李琳 倪淑媛 李煜生
粘蛋白1的物理屏障作用与其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诱导呼吸道炎症无关
摘要:目的 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呼吸道上皮细胞后表达上调的粘蛋白1(MUC1)是否可以通过物理屏障作用阻止RSV接近并感染呼吸道上皮细胞,进而抑制炎症反应。方法 我们通过向两种呼吸道上皮细胞系(A549和HEp-2)中转染MUC1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UC1的方法过表达MUC1,再应用相同感染复数的RSV分别感染过表达MUC1和转染对照质粒pcDNA3.1的呼吸道上皮细胞,最后比较感染两种细胞内RSV的滴度。结果 RSV成功感染体外培养的两种呼吸道上皮细胞,且RSV在HEp-2细胞内形成的空斑较A549细胞内形成的空斑易于计数。过表达MUC1和转染对照质粒pcDNA3.1的呼吸道上皮细胞内病毒滴度无显著差异。结论 呼吸道上皮细胞过表达的MUC1不能抑制RSV接近并感染呼吸道上皮细胞,即MUC1不是通过物理屏障作用抑制RSV诱导炎症反应的。
2012 Vol. 28 (6): 549-554 [摘要] ( 188 ) [HTML 0KB] [PDF 5442KB] ( 808 )
555 钟志军
布鲁氏菌减毒活疫苗株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摘要:目的 探究布鲁氏菌减毒活疫苗株与亲本株的分子遗传差异。方法 通过布鲁氏菌全基因组DNA芯片对4株减毒活疫苗株进行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结果 通过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发现疫苗菌株中的存在大片段基因缺失,同时也发现一些基因以多拷贝形式存在。4株减毒活疫苗株分别缺失不同数目的功能基因,主要为胞内活动有关基因和功能未知基因(分别为31和45个)。较深入地认识了布鲁氏菌减毒活疫苗株基因构成上的差异、免疫原性和保护力的遗传基础。结论 与亲本株相比, 4株减毒活疫苗株缺失了大量基因,构成了不同疫苗株差异的遗传基础。
2012 Vol. 28 (6): 555-560 [摘要] ( 167 ) [HTML 0KB] [PDF 4583KB] ( 622 )
实验研究
561 王莉洁 沈曼莉 李辉 宋有涛
羟基脲抑制盐酸胍对于酵母朊病毒[PSI+]的治愈
摘 要:目的 研究细胞分裂与盐酸胍作用下酵母朊病毒[PSI+]聚集体解聚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借助重组表达Sup35p-GFP的菌株,采用表型分析方法与半变性琼脂糖凝胶电泳(SDD-AGE)结合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分析了羟基脲抑制细胞分裂情况下对于盐酸胍解聚酵母朊病毒聚集体的影响。结果 羟基脲抑制细胞分裂的情况下,表型分析的数据显示盐酸胍不能治愈酵母朊病毒[PSI+],蛋白水平的实验数据证实了这一结果并发现,羟基脲的存在使得盐酸胍解聚酵母朊病毒聚集体的能力明显下降。结论 这暗示着盐酸胍治愈朊病毒[PSI+]是需要细胞进行分裂的。
2012 Vol. 28 (6): 561-565 [摘要] ( 168 ) [HTML 0KB] [PDF 3786KB] ( 662 )
566 郑奎城
甲型H1N1流感疫苗血清抗体消长研究
目的 了解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后血清抗体的消长规律,为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128名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研究对象在接种后的第3、6、9、12个月采集血清标本,以血凝抑制试验方法(HI)检测血清HI抗体。结果 128名对象在接种疫苗后的第3、6、9、12个月抗体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61.7%和1:40;47.7%和1:28.4;40.9% 和1:24.5;35.43% 和1:23.6,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不论男女,抗体阳性率和GMT均随时间推移显著降低(P<0.01)。不同年龄组的抗体GMT也显著下降(P<0.01)。79名抗体阳性者在第3、6、9、12个月的抗体阳性率和GMT分别为100%和1:104.09;75.95%和1:58.33;64.56%和1:45.23;54.43%和1:41.82,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无论性别或年龄,抗体阳性率和GMT均随时间推移显著降低(P<0.01)。结论 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血清抗体水平随时间推移快速下降,免疫力不持久。
2012 Vol. 28 (6): 566-569 [摘要] ( 165 ) [HTML 0KB] [PDF 3412KB] ( 762 )
570 国果
家蝇几丁质酶基因的序列分析、克隆和诱导表达
摘 要:目的 对EST筛选得到的家蝇几丁质酶Ⅰ(MDC Ⅰ)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克隆其cDNA序列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 方法 采用EST测序技术从已构建的家蝇幼虫cDNA质粒文库中筛选到MDC Ⅰ基因,对其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以该基因的cDNA文库质粒为模板,通过PCR方法对MDC Ⅰ基因进行扩增,以pET 28a(+)为载体构建重组质粒,再转化到表达宿主菌大肠杆菌BL21(DE3)中,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通过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进行鉴定。 结果 MDC Ⅰ 基因全长751bp,编码251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28.62 kDa;等电点5.78,有一个chitinase 18家族的活性位点。构建了具有正确基因序列的MDC Ⅰ重组表达质粒,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 结论 MDC Ⅰ基因可在原核表达系统中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该蛋白的生物学、免疫学活性奠定了基础。
2012 Vol. 28 (6): 570-573 [摘要] ( 200 ) [HTML 0KB] [PDF 2893KB] ( 663 )
574 罗晓东 沈二霞 陈代雄 丁雪 李华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变化
摘 要:目的 观察小鼠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的变化。方法 用从褐云玛瑙螺体内检获的广州管圆线虫第3期幼虫感染BALB/c小鼠, 感染后第19d及第25d分批处死小鼠, 分离脾细胞,使用细胞内细胞因子荧光染色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淋巴细胞中的T细胞亚群的含量,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细胞因子的浓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感染小鼠脾脏CD4+、CD4+IL-4+T淋巴细胞比例显著上升,而CD4+ IL-17 +、CD4+IFN-γ+T淋巴细胞比例显著下降;脾细胞培养上清细胞因子IL-4水平明显升高,而IL-17水平明显下降。同时,感染程度和感染时间等因素也可造成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的变化。结论 小鼠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表现以脾脏CD4+T淋巴细胞大量增殖和Th2型淋巴细胞极化为特点。
2012 Vol. 28 (6): 574-578 [摘要] ( 210 ) [HTML 0KB] [PDF 3676KB] ( 694 )
579 祝秀梅
基于TaqMan探针的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症病毒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目的 建立一种能检测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症病毒(PRRSV)的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方法。方法 根据PRRSV的ORF7基因保守区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和TaqMan探针,通过探针浓度的优化,建立检测PRRSV的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方法。用该方法对30份临床疑似病料进行检测, 并与常规RT-PCR方法和病毒分离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TaqMan荧光PCR检测PRRSV的最佳探针浓度为0.4μmol,检测灵敏度可达3.51拷贝/μl。检测的30份样品与病毒分离结果的符合率为100%,与普通PCR的检测结果(25/30)比较,本方法对临床样品的检出率(28/30)更高。结论 建立的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好,可用于临床样品的检测。
2012 Vol. 28 (6): 579-582 [摘要] ( 189 ) [HTML 0KB] [PDF 3988KB] ( 758 )
583 陈爱平 李海丹 熊美琴 许英英 杨劲松 罗朝晨 郑金凤 严延生
福建省2005-2010年志贺菌分离株的毒力基因分析
目的 通过检测福建省志贺菌的毒力基因,了解我省不同志贺菌菌群及血清型的毒力基因分布情况以及流行模式,评估不同菌型的危害性,为菌痢防控工作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方法 运用PCR扩增技术,对2005-2010年福建省腹泻病人中分离的104株志贺菌进行ipaH、set1(set1A和set1B)、sen、ial 四种毒力基因的检测,分析各毒力基因的阳检率以及毒力基因的分布模式。结果 ipaH、set1(set1A和set1B)、sen 、ial毒力基因的阳检率分别为100%、36.54%、 66.35%、64.42%,其中set1基因在B群(福氏志贺菌)和D群(宋内志贺菌)的阳检率分别为85%和6.25%;104株志贺分为8种毒力基因分布模式命名为I-VIII, IV型是B群志贺菌的优势基因携带模式(67.5%),VI型是D群志贺菌优势基因携带模式(39.06%),同时D群中I型、VII型和V型基因模式分布也较高。结论 ipaH可作为志贺菌属的鉴定基因,set1毒力基因主要存在于福氏志贺菌(B群)中;B群志贺菌有一个集中优势的基因流行模式IV型,D群有较多的相对优势基因流行模式;说明在志贺菌进化过程中存在复杂分化形式,同时毒力基因的插入和缺失在菌型的变异和分化中有一定的相关性。
2012 Vol. 28 (6): 583-586 [摘要] ( 164 ) [HTML 0KB] [PDF 2808KB] ( 709 )
587 王雪莲 赵峰 王冬冬 安春丽
痘苗病毒转移载体pSC65-HPV18 E6、E7的构建及鉴定
目的 构建及鉴定含有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18型E6、E7基因的痘苗病毒转移载体pSC65-HPV18 E6、E7。方法 以HPV18型全基因质粒为模板,PCR扩增HPV18 E6、E7基因,克隆到痘苗病毒转移载体pSC65中,获得重组转移载体pSC65-HPV18 E6、E7。重组转移载体转化大肠杆菌,挑取孤立菌落PCR初步筛选。选择阳性菌落提取质粒,酶切及测序鉴定。结果 阳性菌落质粒酶切结果显示有340bp、500 bp大小的目的基因片段,表明为重组转移载体。测序结果证实重组转移载体包含HPV18 E6、E7基因。 结论 成功构建包含HPV18 E6、E7基因的痘苗病毒转移载体pSC65-HPV18 E6、E7,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构建包含HPV18 E6、E7基因的重组痘苗病毒奠定基础。
2012 Vol. 28 (6): 587-591 [摘要] ( 190 ) [HTML 0KB] [PDF 2135KB] ( 765 )
592 唐小牛 汪礼文 姚勇 汪学龙
日本血吸虫调宁蛋白样蛋白P14基因DNA疫苗对小鼠免疫保护作用研究
摘 要:目的 研究日本血吸虫调宁蛋白样蛋白P14基因DNA疫苗对小鼠免疫保护作用。 方法 制备无内毒素DNA疫苗,用于免疫小鼠。将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生理盐水组给予100 μl/鼠/次;空质粒组100 μg/鼠/次、pcDNA3.1(+)-SjP14组、pcDNA3.1(+)-SjP14 + pcDNA3.1(+)-SjGST组分别经肌肉给予100 μg/鼠/次;同上每2周免疫一次,共3次。末次免疫后2周,经腹部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30±1)条/鼠。尾蚴攻击6周后解剖小鼠,收集成虫和血清,计算减虫率并检测血清IgG1、IgG2a及总IgG;同时留取肝脏,部分消化后在显微镜下行虫卵计数,计算减卵率,部分肝脏用于组织病理学分析(HE染色法),观察肝细胞变化及肉芽肿情况。结果 与NS对照组比较,pcDNA3.1(+)-Sj P14p核酸疫苗组减虫率和减卵率分别达到45.1%(P<0.05)和62.0%(P<0.001);SjP14核酸疫苗与SjGST核酸疫苗联合免疫组减虫率和减卵率分别提高至56.3%(P<0.01)和73.9%(P<0.001);SjGST和SjP14 组减虫率大于SjP14疫苗组,但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SjGST和SjP14组减卵率明显大于SjP14疫苗组, 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1)。SjGST和SjP14组与SjP14组血清IgG1、IgG2a及总IgG水平在免疫6周、12周后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1),但SjGST和SjP14组与SjP14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肝组织切片镜下显示,pcDNA3.1(+)-SjP14组肝脏病变较生理盐水组和空质粒组明显减轻,pcDNA3.1(+)-SjP14 + pcDNA3.1(+)-SjGST组肝脏损伤程度最轻,虫卵肉芽肿周围炎症反应轻,肉芽肿面积较小。结论 pcDNA3.1(+)-Sj P14核酸疫苗有一定程度的抗血吸虫感染作用,pcDNA3.1(+)-SjP14与pcDNA3.1(+)-SjGST疫苗联合免疫能增强小鼠对血吸虫感染的保护。
2012 Vol. 28 (6): 592-596 [摘要] ( 161 ) [HTML 0KB] [PDF 3657KB] ( 787 )
597 周松峰
抗人红细胞单链抗体与狂犬病毒G蛋白双功能融合蛋白的构建及生物学活性检测
摘要:目的 为构建具有凝集性、免疫反应性的双功能融合蛋白。方法 本研究利用特异性引物从重组质粒pMD-2E8ScFv和pMD-G中以PCR方法扩增2E8基因(抗人红细胞H抗原单链抗体基因)和Kg基因(狂犬病毒G基因主要抗原表位区),采用重叠延伸(SOE)PCR法拼接成融合基因2E8Kg,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Trx-2E8Kg并将其转化至BL21(DE3)plysS中进行诱导表达并对诱导菌液进行SDS-PAGE分析。结果 2E8Kg融合基因获得了高效表达并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23.5%左右,分子量约为77.7kD,与预期的大小一致。将表达的蛋白以亲和层析法进行纯化并通过谷胱甘肽还原法进行复性,纯化后蛋白纯度达到98.9%。结论 经Western-blot检测和红细胞凝集试验证明,2E8kg融合蛋白既能够与狂犬病毒(RV)高免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又能够与人红细胞结合,具有双功能特性。
2012 Vol. 28 (6): 597-601 [摘要] ( 202 ) [HTML 0KB] [PDF 4138KB] ( 850 )
602 赵素慧
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土拉弗朗西斯菌
目的 建立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FQ-PCR),快速检测土拉弗朗西斯菌。方法 针对土拉弗朗西斯菌的外膜蛋白fopA基因,利用Primer 5.0设计引物及TaqMan探针,人工合成fopA基因保守片段,克隆到载体作为阳性标准品,进行荧光定量检测,制作定量标准曲线,并以合成fopA基因为模板,PF、PR 为引物,研究其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 构建了含fopA基因的重组质粒,以不同浓度的重组质粒制作标准曲线,在103~107拷贝数之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灵敏度试验表明,该方法可检测到30.6个拷贝数的重组质粒,比普通PCR灵敏度高;特异性试验表明,能选择性检测土拉弗朗西斯菌,而与其他病原菌无交叉反应,与普通菌落PCR结果一致;重复性试验表明,拷贝数为3.06×106样品5次平行试验,标准差为0.201,变异系数为0.88%。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TaqMan探针FQ-PCR快速检测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等特点,可用于快速、实时、定量检测土拉弗朗西斯菌,为快速检测生物战剂级微生物建立了一种人工合成特异基因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新方法。
2012 Vol. 28 (6): 602-606 [摘要] ( 159 ) [HTML 0KB] [PDF 3899KB] ( 811 )
607 张志珊 庄建良 李爱禄 蒋燕成
宫颈癌组织中HPV16型E6/E7序列突变分析
目的:分析泉州地区宫颈癌患者HPV16型E6/E7序列突变情况,探讨其与宫颈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取35例HPV16阳性的宫颈癌组织标本,采用PCR法扩增E6、E7全长基因。PCR产物直接测序,并与野生型序列进行比对。分析E6、E7基因的变异情况。结果:E6、E7基因的突变率分别为91.4%和89.2%。E6基因中有10个位点为错义突变, 2个位点为无义突变。氨基酸突变频率最高的是D25E(77.1%)。E7基因中共发现5个突变位点,有2个位点为错义突变,3个位点为无义突变,突变频率最高是N29S和无义突变T846C(均为75.0%)。结论:HPV16 E6、E7基因中最常见突变位点D25E、N29S和T846C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可为研究针对中国人群的HPV疫苗提供一定的线索。
2012 Vol. 28 (6): 607-611 [摘要] ( 186 ) [HTML 0KB] [PDF 3517KB] ( 777 )
607 钟毅
白念珠菌与LDH抗体的交叉免疫研究
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预测白念珠菌苹果酸脱氢酶(CaMDH)的结构和功能,并选取CaMDH同源序列中一致性较低的日本血吸虫乳酸脱氢酶(SjLDH)免疫血清与白念珠菌的交叉免疫反应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NCBI、ExPASy和DNAstar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包分析CaMDH氨基酸序列,预测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并从常见病原微生物的同源序列中选取进化距离较远、一致性较低的SjLDH,获取重组SjLDH多克隆免疫血清;实验对5株白念珠菌用RIPA裂解液提取细胞提取其总蛋白,用白念珠菌总蛋白作Western印迹与SjLDH多克隆免疫血清反应。结果 CaMDH与其他物种同源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可达43%,比对的同源序列中SjLDH一致性最低18.2%。CaMDH具有乳酸脱氢酶保守区域,7个主要的B细胞表位,苹果酸脱氢酶活化点包含于NAD(P)结合部分中。CaMDH可与SjLDH多克隆免疫血清结合,从氨基酸序列分析CaMDH与SjLDH有三处表位相似,可引起交叉反应。结论 白念珠菌MDH与日本血吸虫LDH抗血清发生交叉免疫结合,识别结合位点为LDH/MDH同源序列高度保守的表位结构,为进一步从高度保守的抗原决定簇中筛选真菌疫苗表位、诊断特异抗体、抗真菌药物治疗靶点提供了实验基础。
2012 Vol. 28 (6): 607-611 [摘要] ( 135 ) [HTML 0KB] [PDF 3517KB] ( 749 )
综述
616 林宇光 卢明科 洪凌仙
回顾棘球绦虫及棘球蚴病的研究现状—着重报道我国的贡献成果
目的 回顾棘球绦虫及其棘球蚴病的当代研究成果,着重论述我国对本虫病原学和流行学的研究贡献。方法 评阅有关本虫病的研究资料,分析、讨论、总结病原虫种、终期和中间宿主动物,病原与宿主之间相互关系及其流行、传播规律。结论 当代全球有7种棘球绦虫,我国有5种,其中石渠棘球绦虫是青藏高原特有的新虫种。全球有20多种食肉兽类作为终期宿主,我国已知自然感染有5种,其中藏狐为宿主新记录。细粒棘球绦虫的中间宿主除大型家畜(牛、马、羊、猪)外,尚有多种鹿类有蹄动物和人体等。多房性棘球绦虫的中间宿主有9科26属46种啮齿类动物,我国已报道有6科10属14种啮齿动物为自然宿主,人体也会感染。此外绵羊、牦牛、猪等家畜虽报道有自然感染多房蚴,但病理学显示病肝组织纤维化,泡囊均无原头节,与人体感染的肝病变相似,拟是不正常的中间宿主或是多囊性的细粒棘球蚴感染。
2012 Vol. 28 (6): 616-627 [摘要] ( 172 ) [HTML 0KB] [PDF 9189KB] ( 698 )
628 张媛 张媛媛 李振军 万康林
诺卡氏菌研究进展
2012 Vol. 28 (6): 628-634 [摘要] ( 127 ) [HTML 0KB] [PDF 5756KB] ( 675 )
635 董炳梅 沈志强
布鲁氏菌的致病机制与细胞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 species, Bru)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人兽共患传染病,人在接触患病动物或被污染的动物产品后即可发病,世界上每年布鲁氏菌病发病人数超过 50万[1]。Bru 是一种兼性细胞内感染细菌,菌体表面最主要的抗原是脂多糖(LPS)和外膜蛋白等,其感染的靶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与胎盘滋养层细胞,但也可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s)中生长繁殖。该菌不仅具有抵抗吞噬细胞杀菌作用的能力,并可阻止抗原特异性T 细胞对其识别,从而形成有利于其生存和繁殖的微环境,导致慢性持续感染[2 ,3 ] 。该病主要以 Th1 型细胞免疫应答为主,由 DCs 诱导的细胞免疫应答在机体抗 Bru 感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 Bru 主要抗原分子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就 Bru 的致病机制及巨噬细胞与 DCs 参与的机体抗 Bru 过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12 Vol. 28 (6): 635-639 [摘要] ( 189 ) [HTML 0KB] [PDF 4735KB] ( 919 )
调查防治
640 李润花 赵文婧 裴彦江 李起超 殷国荣
口服阿苯达唑三种不同溶液抗小鼠旋毛虫成囊期幼虫的效果观察
2012 Vol. 28 (6): 640-643 [摘要] ( 151 ) [HTML 0KB] [PDF 2721KB] ( 733 )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学报》继续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宣传
2018-2019年《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2017年度《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优秀论文评选结果
喜讯:《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7篇论文入选2015年度和2016年度F5000
喜讯:《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7篇论文入选2015年度和2016年度F5000
喜讯:2017年度《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优秀论文评选结果
喜讯:《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7篇论文入选2015年度和2016年度F5000
2018年“中国人兽共患病研究新技术培训”暨21世纪第六届全国人兽共患病学术研讨会(第二轮)征文通知
第一届全国支原体培训班(New!!!)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微信公众号原创素材征稿启事
编辑部春节放假通知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谈判采购中选结果公示RSXB17003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谈判采购中选结果公示(RSXB17002)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谈判采购文件投标邀请-RSXB17003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谈判采购文件投标邀请-RSXB17002
英文投稿的处理
喜讯:2016年《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优秀论文评选结果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谈判采购文件投标邀请(RSXB17001)
最新编辑部公告
21世纪第五届全国人兽共患病学术研讨会暨2016年“中国人兽共患病研究新技术培训”
2016年“中国人兽共患病研究新技术培训”暨21世纪第五届全国人兽共患病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入选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第四期学术质量提升项目
补寄作者稿酬的通知
2014年《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优秀论文
2013年度学报入选F5000证书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开通微信公众平台
本刊2014年度获得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延续项目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荣获“2013年期刊优秀栏目”金奖
 
 
相关机构
管理机构
数据库
医药网站
医药核心期刊
中华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分会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opyright © 2010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地址:福州市晋安区崇安路386号 电话: 0591-87552018  Email:rsghb@vip.sina.com
闽ICP备10206521号-1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