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首 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期刊订阅  |   检索库收录情况  |   投稿指南  |   联系我们  |   留言板  |   Email Alert  |   English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
稿件格式要求
稿件处理过程和时间
稿件修改须知
稿件审稿进程解释
稿件查询须知
稿件录用须知
费用情况
论文模板
论文授权书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医药卫生类中图分类号
更多...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6年 32卷 10期
刊出日期:2016-10-20

论著
实验研究
综述
学术资料
调查防治
   
论著
855 张尔夫, 王斯, 杜峰, 安春丽
人源细粒棘球蚴喙钩形态学参数分析
目的 测定本地区人源细粒棘球蚴喙钩的形态学参数,为棘球蚴的分类及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以外科手术的方法从患者肝脏分离肝包虫,取囊液等内容物离心沉淀制成涂片标本,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根据形态确定棘球蚴原头蚴的喙钩,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采集喙钩总长、总宽、柄长、刀长4个形态学参数数据,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棘球蚴的原头节上具有上下两层喙钩,上层为大钩,下层为小钩。分别采集到游离状态的大钩56个,小钩49个,测量并获得了两种喙钩的4个形态学参数:大钩的总长、总宽、柄长、刀长的平均值分别为12.38 μm、4.58 μm、5.51 μm和6.51 μm;小钩的总长、总宽、柄长、刀长的平均值分别为10.41 μm、3.76 μm、5.04 μm和4.72 μm。大钩和小钩的各项形态学参数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获得本地区人源细粒棘球蚴喙钩的形态学参数,为棘球蚴的分类鉴定及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形态学资料。
2016 Vol. 32 (10): 855-860 [摘要] ( 157 ) [HTML 1KB] [PDF 974KB] ( 1004 )
861 吕燕宁, 窦相峰, 陈丽娟, 孙玉兰, 张秀春, 关增智, 黎新宇, 王全意
北京东北部山区人群嗜吞噬细胞无形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了解北京东北部山区人群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感染状况,为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在北京密云与怀柔区采集人群血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嗜吞噬细胞无形体IgG抗体,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801份血清中嗜吞噬细胞无形体IgG抗体阳性者106份,阳性率13.23%,其中密云区为13.48%,怀柔区为12.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北京密云与怀柔区正常人群中均有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的存在,应加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监测和防控工作。
2016 Vol. 32 (10): 861-864 [摘要] ( 129 ) [HTML 1KB] [PDF 489KB] ( 1014 )
865 亚红祥, 沈姝, 苏正元, 邓菲, 张云智
滇西横断山区家畜体表蜱类调查及鉴定
目的 调查滇西横断山区家畜体表蜱的种类。方法 采集家畜体表寄生的蜱虫,经形态学鉴定后,用PCR法扩增蜱虫样本的16S rRNA、12S rRNA、COI、ITS2的基因片断,测序后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共采集成虫蜱样本1 874只,经形态学鉴定为1科、1属(扇头蜱属Rhipicephalus)、4种,其中微小扇头蜱(R. microplus)1 637只(占87.35%)),镰形扇头蜱(R. haemaphysaloides)218只(11.63%),短小扇头蜱(R. pumilio)11只(0.59%),血红扇头蜱(R. sanguineus)8只(0.43%)。样品分子鉴定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微小扇头蜱Y2 16S rRNA、12S rRNA、COI、ITS2的基因序列分别与来自印度(EU918188)、贵州(KC503259)、马来西亚(KM246873)、贵州(KC503274)的微小扇头蜱在同一分支上,而与以往云南发现的微小扇头蜱不在同一分支;镰形扇头蜱Y5的 16S rRNA、12S rRNA和COI基因序列分别与来自泰国(KC170743)、台湾(DQ003005)和湖南(KM083593)的镰形扇头蜱在同一分支上;短小扇头蜱Y6和Y01 的ITS2基因序列与来自澳大利亚的短小扇头蜱(AF271282)在同一分支上。结论 滇西横断山区家畜体表蜱以微小扇头蜱为优势种,短小扇头蜱为云南境内首次发现。
2016 Vol. 32 (10): 865-870 [摘要] ( 191 ) [HTML 1KB] [PDF 712KB] ( 1081 )
实验研究
871 张改, 陈松建, 靳静, 李振江, 王书伟, 黄德海, 李亚辉, 王小亭, 王山梅, 王中全
噬菌体PF18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肺炎克雷伯菌所致小鼠全身感染疗效的初步研究
目的 研究新分离噬菌体PF18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肺炎克雷伯菌所致小鼠全身感染的疗效。方法 调查PF18的噬菌谱,观察其感染肺炎克雷伯菌临床株F18的噬菌斑形态。电镜下明确其形态分类。提取噬菌体PF18的基因组并进行酶切鉴定。观察PF18尾静脉注射治疗全身感染小鼠的生存状态变化。结果 PF18在F18上可形成直径约为5 mm完全透明且周围有晕环的噬菌斑,电镜显示其属于有尾噬菌体目,长尾噬菌体科。PF18感染F18的潜伏期为17 min,爆发量约为200 PFU/细胞。PF18的基因组可被EcoRI、BamHI两种限制性内切酶降解,但不能被HindⅢ,kpnI降解。PF18治疗组小鼠1 d内生存率为100%,1周内生存率可达30%,而无治疗对照组小鼠1 d能全部死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F18潜伏期短,爆发量大,且治疗肺炎克雷伯菌所致小鼠的全身感染有一定疗效,有望作为对抗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生物抗菌剂,应对PF18进行深入研究。
2016 Vol. 32 (10): 871-875 [摘要] ( 186 ) [HTML 1KB] [PDF 708KB] ( 1013 )
876 魏淑贞, 赵永, 梁庆福, 林建, 林淑芳
福建省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表型耐药与gyrA基因突变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福建省耐多药(Multi-drug resistant, MDR)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氟喹诺酮类药物(Fluoroquinolones,FQs)的gyrA基因突变特征,为FQs耐药菌株的快速分子药敏检测提供基础科学数据。方法 收集来自福建省2010-2011年和2008-2009年耐药监测点的所有MDR Mtb临床菌株,采用常规比例法进行FQs敏感性试验。PCR扩增包含gyrA耐药决定区的基因片段,测序后比对分析。结果 共收集到MDR结核分枝杆菌临床菌株119株,经常规药敏试验,氧氟沙星(Ofloxacin,Ofx)的耐药率为26.89%,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Lfx)耐药率为25.21%,莫西沙星(Moxifloxacin,Mfx)耐药率为11.76%。FQs敏感株gyrA基因未检测到突变。gyrA基因在Ofx耐药菌株的突变率为84.38%(27/32),Lfx耐药菌株的突变率为83.33%(25/30), Mfx耐药菌株的突变率为92.86%(13/14)。gyrA基因突变为点突变,共发现有5种突变类型,以Asp94Gly,Asp94Asn和Ala90Val为主。结论 福建省MDR-Mtb对FQs耐药的主要原因是gyrA基因突变,最常见的突变位于第94位,第90位和第91位密码子。
2016 Vol. 32 (10): 876-879 [摘要] ( 193 ) [HTML 1KB] [PDF 484KB] ( 1037 )
880 车洋, 杨天池, 平国华, 林律
宁波地区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喹诺酮耐药gyr基因突变研究
目的 为阐明宁波地区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Multiple 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MDR-TB)的gyr基因突变特征,深入研究MDR-TB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与gyr基因突变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1%比例法对MDR-TB进行氧氟沙星药敏检测实验,通过 DNA直接测序法分析MDR-TB的gyr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120株MDR-TB临床分离株中有34株对喹诺酮耐药,总耐药率为28.33%(34/120)。34株耐喹诺酮菌株中,30株gyr基因发生突变,突变率为88.24%(30/34)。30株gyr基因发生突变的菌株中gyrA基因突变有29株,占96.67%(29/30),突变位点包括90、91和94位氨基酸;gyrB基因突变有2株,其中1株均合并gyrA基因突变,占6.67%(2/30),突变位点包括499和502位氨基酸。结论 宁波地区MDR-TB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形势较为严峻,gyrA基因突变与MDR-TB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相关。
2016 Vol. 32 (10): 880-884 [摘要] ( 170 ) [HTML 1KB] [PDF 512KB] ( 989 )
885 郑丽娜, 谭峰, 潘长旺
弓形虫表面抗原SAG1基因自杀性DNA疫苗的构建及免疫原性检测
目的 构建表达弓形虫表面抗原SAG1的自杀性DNA疫苗pDREP-SAG1并检测其免疫原性。方法 以弓形虫RH株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SAG1基因(GenBank No.HM776940.1),克隆至甲病毒复制子载体pDREP-eGFP中替换原有的eGFP基因,菌液PCR、双酶切及测序鉴定重组质粒。重组的自杀性DNA疫苗pDREP-SAG1经股四头肌注射并联合瞬时电穿孔免疫BALB/c小鼠,同时以原质粒pDREP-eGFP作为对照组,间隔3周后以相同条件再免疫1次,收集小鼠血清,以弓形虫裂解抗原Western blotting检测其诱导产生的特异性抗体。结果 从弓形虫基因组中PCR扩增得到1 011 bp长度的SAG1基因,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DREP-SAG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重组质粒免疫的小鼠血清能特异性地识别虫体抗原中的SAG1抗原。结论 成功构建了弓形虫自杀性DNA疫苗pDREP-SAG1,能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的抗体,具有免疫原性。
2016 Vol. 32 (10): 885-888 [摘要] ( 187 ) [HTML 1KB] [PDF 558KB] ( 1042 )
889 楼宏强, 高素华, 李旭升, 陈浩浩, 胡野
基于OMP18的B细胞抗原表位的空肠弯曲菌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目的 以OMP18的B细胞抗原表位多肽为包被抗原,建立检测空肠弯曲菌感染的ELISA方法。方法 以不同浓度梯度(0.1,1,10 μg/mL)OMP18的B细胞抗原表位多肽进行包被,以空肠弯曲菌全菌兔抗IgG为一抗,HRP标记的羊抗兔抗体IgG为二抗,检测对原浓度1 mg/mL的不同稀释度(1:10,1:100,1:1 000)抗体IgG水平。分别以空肠弯曲菌感染兔血清、健康兔血清及沙门菌感染兔血清为一抗,1:3 000稀释的HRP标记的羊抗兔IgG为二抗,比较各抗原表位多肽的免疫特异性。结果 OMP18的B细胞抗原3个表位多肽在稀释度在1:1 000、1:4 000、1:16 000、1:64 000时免疫反应性均有明显增高。其中稀释度在1:1 000时增高最明显。OMP18的B细胞抗原表位多肽具有免疫特异性。结论 用OMP18的B细胞抗原表位多肽作为包被抗原对空肠弯曲菌感染的血清进行ELISA检测,免疫反应性高,具有免疫特异性。
2016 Vol. 32 (10): 889-892 [摘要] ( 149 ) [HTML 1KB] [PDF 545KB] ( 1182 )
893 吴赞艺, 林旎, 林梨平, 欧启水, 林东红, 陈敏, 徐建萍
应用RNAi技术探讨CAP10基因在新型隐球菌感染小鼠中对Th1-Th2型免疫的影响
目的 设计siRNA表达质粒干扰CAP10基因的合成,将siRNA干扰前与干扰后的新型隐球菌菌液经呼吸道感染小鼠分别建立动物模型,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与细胞因子检测,探讨CAP10基因对Th1/Th2 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 建立小鼠吸入感染隐球菌模型,在感染后第7 d(急性期),PAS染色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变化,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检测小鼠血液中的Th1(IFN-γ、TNF-α)、Th2细胞因子(IL-10)水平。结果 急性期小鼠血液内IFN-γ、TNF-α及IL-10浓度测定分别为:对照组(uninfected组)(19.24±1.31)pg/mL,(36.94±2.04)pg/mL及(18.32±3.00)pg/mL,新型隐球菌未干扰组(WT组)(14.34±1.26)pg/mL,(25.37±1.37)pg/mL及(72.96±8.83)pg/mL,新型隐球菌干扰组(siRNA-CAP10组)(14.63±0.95)pg/mL,(26.22±1.55)pg/mL及(38.73±4.61)pg/mL。与对照组相比,WT组和siRNA-CAP10组Th1因子IFN-γ及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1),Th2细胞因子IL-10水平明显增高。WT组与siRNA-CAP10组相比,IFN-γ及TNF-α水平未见明显增高而IL-10水平明显增高(P<0.01)。IFN-γ/IL-10及TNF-α/IL-10的比率分别为:对照组1.08±0.21,2.07±0.34,WT组0.20±0.03,0.35±0.05,siRNA-CAP10组0.38±0.04,0.69±0.09。WT组和siRNA-CAP10组IFN-γ/IL-10及TNF-α/IL-10的比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WT组IFN-γ/IL-10及TNF-α/IL-10的比率亦明显低于siRNA-CAP10组(P<0.01)。结论 在新型隐球菌感染小鼠中,CAP10基因的表达与抗真菌的免疫反应有关,其下调有利于控制新型隐球菌播散,有利于Th1/Th2比率趋于平衡,在调节炎症反应方面有重要作用,有望成为新的分子治疗靶点。
2016 Vol. 32 (10): 893-897 [摘要] ( 137 ) [HTML 1KB] [PDF 788KB] ( 1048 )
898 肖光文, 李舟文, 张国雄, 徐美兰, 乔亚峰, 曾令斌
梅州地区小儿感染肺炎支原体生物群分布与耐药性差异研究
目的 了解梅州地区儿童肺炎支原体流行株的基因分型及不同型别间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耐药性差异。方法 对2015年1月到2015年12月期间865例小儿肺炎患儿进行咽拭子肺炎支原体培养,并检测对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索、乙酰螺旋霉素、克林霉素和克拉霉素6种药物的敏感性。采用基于Mp P1基因的巢式多重PCR方法进行Mp基因亚型的监测并分析不同基因型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耐药性差异。结果 对肺炎支原体培养的结果表明,Mp培养阳性数为289例,总阳性率为33.41%。其中P1-I型为246例,占85.12%,P1-II型为43例,占14.88%。196例出现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Mp阳性标本中,P1-I型为191例,占P1-I型的77.64%;P1-II型仅5例,占P1-II型的11.63%。P1-I型的耐药率明显高于P1-II型(χ2=73.09,P<0.01)。结论 Mp仍是梅州地区儿童肺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其流行基因型以P1-I型为主,同时也存在P1-II型菌株;在控制Mp的感染方面应重视耐药菌株的克隆传播。
2016 Vol. 32 (10): 898-902 [摘要] ( 147 ) [HTML 1KB] [PDF 632KB] ( 1108 )
综述
903 Faustina PAPPOE, 王林, Dorcas OBIRI-YEBOAH, 陈鹤, 程维晟, 王晓玮, 刘芳, 罗庆礼, 沈继龙
刚地弓形虫非洲分离株的PCR-RFLP和微卫星基因分型研究进展
刚地弓形虫(T. gondii)的遗传多样性与地理区域相关。北美和欧洲的弓形虫基因型以II型和III型为主。南美洲以非典型基因型为主。亚洲弓形虫的优势基因型主要为Chinese 1 型(ToxoDB# 9) 和I型。目前关于非洲弓形虫基因型的研究较少。本文对源于北非、西非、东非和中非地区弓形虫的多位点PCR-RFLP和微卫星分型以及非洲地区弓形虫群体遗传结构进行了综述。从17例患者中分离出弓形虫,非典型基因型13 株(76.5%), 主要为 Africa 1 9 株(69.2%);I型1株(5.9%) 以及混合基因型3株(17.6%)。从1660饲养动物中分离出314株,其中II型134株(42.7%), III型103株(32.8%),非典型基因型61株(19.4%), I 型6株(1.9%) 和混合基因型10株(3.2%)。人畜弓形虫基因型的比例为分别为:II 型40.5% (134/331), III 型31.1% (103/331),非典型基因型22.3% (74/331),I型2.1% (7/331) 和混合基因型3.9% (13/331)。典型基因型占73.7%。综上可知,非洲弓形虫基因型包括典型和非典型基因型,前者在非洲人群与动物中均有较高的感染率。
2016 Vol. 32 (10): 903-910 [摘要] ( 180 ) [HTML 1KB] [PDF 362KB] ( 1004 )
911 田一男, 曹雪峰, 黄祥明, 彭广能, 钟志军
隐孢子虫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和大熊猫中感染的研究进展
隐孢子虫病(Cryptosporidiosis)为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广泛发生于人、家畜和野生动物等。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野生动物隐孢子虫病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从流行病学、基因分型等方面总结了隐孢子虫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和大熊猫中感染情况的研究进展,探讨了非人灵长类动物及大熊猫隐孢子虫病的公共健康危害,为深入研究珍稀野生动物隐孢子虫感染提供参考。
2016 Vol. 32 (10): 911-916 [摘要] ( 155 ) [HTML 1KB] [PDF 696KB] ( 1100 )
917 熊小路, 焦俊, 温博海
我国斑点热立克次体感染与免疫的实验研究
研究证明黑龙江立克次体能够感染人血管内皮细胞和BALB/c小鼠,引起小鼠菌血症和器官损伤;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黑龙江立克次体毒力相关基因。表面蛋白质组分析鉴定了黑龙江立克次体和立氏立克次体的表面蛋白,用表面蛋白免疫C3H/HeN小鼠,发现某些表面蛋白为保护性抗原,并揭示这些保护性抗原均能够诱导抗原特异CD4+和CD8+ T细胞增殖并产生和分泌IFN-γ和/或TNF-α,以及诱导高水平特异性IgG2a产生,在这些免疫因素的协同作用下使小鼠有效抵抗立克次体感染。用黑龙江立克次体感染Tim-3高表达或低表达人血管内皮细胞以及Tim-3高表达转基因小鼠,结果有力证明Tim-3高表达能够促进人血管内皮细胞和小鼠抵抗黑龙江立克次体感染。
2016 Vol. 32 (10): 917-921 [摘要] ( 177 ) [HTML 1KB] [PDF 611KB] ( 1110 )
922 崔新国, 郭晓芳, 周红宁
西尼罗病毒血清学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西尼罗热(West Nile Fever, WNF)是由西尼罗病毒(West Nile Virus, WNV)感染引起经蚊虫叮咬传播的一种人兽共患性疾病。WNV在世界上广泛分布,主要分布在欧洲、中东和北美等地。人对WNV普遍易感,WNF临床症状主要包括高热、全身乏力、头痛、肌肉酸痛等,并发神经性疾病致死、致残率高,早期实验室诊断WNV 感染对于患者治疗和防止疫情暴发或扩散具有重要价值。实验室检测WNV技术主要包括血清学试验、病毒分离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其中,血清学检测仍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方法,包括中和试验、酶免疫法、免疫荧光试验、血细胞凝集抑制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等。本文就上述常用的WNV 血清学检测技术进行综述。
2016 Vol. 32 (10): 922-927 [摘要] ( 180 ) [HTML 1KB] [PDF 677KB] ( 1003 )
928 刘璨颖, 张济培, 王丙云
大肠杆菌O-抗原血清型鉴定研究进展
大肠杆菌在一定条件下能引发宿主疾病,其表面O-抗原与毒力有关。O-抗原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具有高度多样性,并且O-抗原血清型种类与大肠杆菌致病性有一定联系。因此,大肠杆菌O-抗原血清型鉴定对流行病学调查,防御和控制致病性大肠杆菌病有重要意义。传统的血清学分型方法耗时长、费用高、准确度不理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者对大肠杆菌196种O-抗原基因簇进行了破译,比较分析了不同O-抗原基因簇序列,并针对基因簇中特异性DNA序列设计分子标记,运用PCR方法对O-抗原血清型进行分型,其中包括一般PCR、多重PCR、实时PCR、DNA芯片和微球悬浮列阵法。此外,还有rbf-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磁性微球免疫分析法和基于全基因组序列预测法,这些方法丰富了O-抗原血清型鉴定方法,弥补了传统血清学分型方法的不足。本文概述了O-抗原合成基因簇序列和O-抗原血清型鉴定方法相关研究进展。
2016 Vol. 32 (10): 928-933 [摘要] ( 185 ) [HTML 1KB] [PDF 669KB] ( 1279 )
调查防治
934 赵嘉咏, 张白帆, 申晓靖, 夏胜利, 黄学勇, 许汴利
河南省2008-2014年5岁以下腹泻儿童A组轮状病毒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特征研究
目的 分析2008-2014年河南省5岁以下腹泻儿童A组轮状病毒的感染状况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集河南省两个监测哨点医院5岁以下儿童腹泻病例的粪便样本2 098份,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A组轮状病毒,阳性样本抽提病毒RNA,两步巢式多重RT-PCR进行G-P基因分型,同时收集病例临床与流行病学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2 098份腹泻样本共检出A组轮状病毒688份,总阳性率32.8%。年检出率最高46.4%(2013年),最低26.7%(2009年)。轮状病毒检出率的季节性特征显著,存在秋季和春季两个高峰。A组轮状病毒型别组合以G9P[8]、G2P[4]、G3P[8]、G1P[8]为主,还存在部分混合感染型别。感染病例集中于4个月到1岁,以无临床症状或轻症为主。结论 河南省5岁以下腹泻患儿中存在较高的A组轮状病毒感染率,病原体可分为多种基因型别,感染人群具有显著的流行病学特征。
2016 Vol. 32 (10): 934-938 [摘要] ( 172 ) [HTML 1KB] [PDF 606KB] ( 1008 )
939 孙建伟, 黄学勇, 苏佳, 李幸乐, 许汴利
河南省人间狂犬病流行特征与防控策略探讨
目的 总结和分析河南省人间狂犬病流行特征,探讨防控策略。方法 收集并整理河南省1951-2015年人间狂犬病疫情相关资料,对2007-2015年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用SPSS17.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河南省人间狂犬病上世纪80年代曾严重流行、90年代得到有效控制。本世纪初以来疫情上升明显,近10年又有下降趋势。病例以农村地区居民为主,男多于女,多为35-65岁组及15岁以下组人群。7-9月份是发病高峰期。豫东和豫南是人间狂犬病病例较为集中区域。病例平均潜伏期为60 d,平均病程为3 d。病例暴露后约45.9%未作任何伤口处理,76.5%未曾接种疫苗,伤口肉眼可见出血的占93.6%,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注射率仅为0.64%。传染源98.7%是犬只,其中非栓养犬占82.1%以上。犬只狂犬病毒感染率为0.63%~6.00%。农村地区犬只免疫率为0.64%,人犬比值平均为6.50。结论 河南省是狂犬病流行地区,应开展以农村地区为重点的综合防控。
2016 Vol. 32 (10): 939-943 [摘要] ( 175 ) [HTML 1KB] [PDF 628KB] ( 1073 )
学术资料
944 叶莺 译, 黄丰 校
美国《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16年第8期有关人兽共患病论文摘译
2016 Vol. 32 (10): 944-945 [摘要] ( 122 ) [HTML 1KB] [PDF 439KB] ( 971 )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学报》继续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宣传
2018-2019年《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2017年度《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优秀论文评选结果
喜讯:《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7篇论文入选2015年度和2016年度F5000
喜讯:《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7篇论文入选2015年度和2016年度F5000
喜讯:2017年度《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优秀论文评选结果
喜讯:《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7篇论文入选2015年度和2016年度F5000
2018年“中国人兽共患病研究新技术培训”暨21世纪第六届全国人兽共患病学术研讨会(第二轮)征文通知
第一届全国支原体培训班(New!!!)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微信公众号原创素材征稿启事
编辑部春节放假通知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谈判采购中选结果公示RSXB17003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谈判采购中选结果公示(RSXB17002)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谈判采购文件投标邀请-RSXB17003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谈判采购文件投标邀请-RSXB17002
英文投稿的处理
喜讯:2016年《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优秀论文评选结果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谈判采购文件投标邀请(RSXB17001)
最新编辑部公告
21世纪第五届全国人兽共患病学术研讨会暨2016年“中国人兽共患病研究新技术培训”
2016年“中国人兽共患病研究新技术培训”暨21世纪第五届全国人兽共患病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入选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第四期学术质量提升项目
补寄作者稿酬的通知
2014年《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优秀论文
2013年度学报入选F5000证书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开通微信公众平台
本刊2014年度获得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延续项目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荣获“2013年期刊优秀栏目”金奖
 
 
相关机构
管理机构
数据库
医药网站
医药核心期刊
中华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分会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opyright © 2010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地址:福州市晋安区崇安路386号 电话: 0591-87552018  Email:rsghb@vip.sina.com
闽ICP备10206521号-1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