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条形码技术在陕西省鼠形动物鉴定中的应用
陈宝宝, 孙养信, 范锁平, 吕文, 聂守民, 李胜振, 安翠红
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毒生防所,西安 710054
通讯作者:安翠红,Email:an-ch@163.com; ORCID:0000-0002-2248-1533
摘要
目的 探究应用DNA条形码技术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的可行性,弥补形态学鉴定缺陷。方法 结合鼠疫监测工作,使用样方法、5 m夹笼法、夹夜法采集鼠形动物标本,所有标本形态学初步鉴定后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I亚基基因(COI基因)进行分子鉴定,计算遗传距离,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 获得709只鼠形动物的COI基因序列,隶属于3目10科24属38种。COI基因序列显示种内遗传距离在3.6%以内, 平均为1.4%,种间遗传距离大于5.6%, 种间遗传距离显著大于种内遗传距离,属间、科间遗传距离界限不明显,对多只鼠形动物形态学鉴定结果进行了纠正。系统发育树显示同种个体聚为高支持度的单一分支,发现索氏仓鼠和中国仓鼠2个隐存种。结论 DNA条形码技术可对鼠形动物进行有效的鉴定,但因数据库的不完善,仍需将传统的分类学鉴定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结合,以保证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关键词: DNA 条形码; 鼠形动物; COI 基因
中图分类号:Q95、S4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94(2020)04-0325-05
Application for identification of Murine-like animals by DNA barcoding in Shaanxi Province
CHEN Bao-bao, SUN Yang-xin, FAN Suo-ping, LYU Wen, NIE Shou-ming, LI Shen-zheng, AN Cui-hong
Shaanxi Provinci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Xi'an 710054,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An Cui-hong,Email:an-ch@163.com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DNA barcode technology for molecular biological identification and make up for the defects of morp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Combined with plague monitoring work, rat-shaped animals were collected by sampling method,5-meter cage and night trapping method. After preliminary morp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of all specimens,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was carried out based on the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C oxidase I subunit gene (COI gene).And then the genetic distance was calculated and Neighbor-Joining tree was constructed. The COI gene sequences of 709 mouse-shaped animals were obtained, belonging to 38 species of 24 generas, 10 families and 3 orders. The COI gene sequences showed that the intra-species genetic distance was within 3.6%, with an average of 1.4%, the inter-species genetic distance was greater than 5.6%, the inter-species genetic distance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e intra-species genetic distance, and the boundaries between genera and families were not obvious. The morp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results of several mouse-shaped animals were corrected. Neighbor-Joining tree showed that individuals of the same species were clustered into a single branch with high support, and two cryptic species( C.griseus and C.sokolovi) were found. DNA barcoding technology can effectively identify rat-like animals, but due to the imperfect database, traditional taxonomic identification methods and modern molecular biological identification methods still need to be combined to ensure the accuracy of identification results.
Key words: DNA barcoding; murine-like animal; C oxidase I subunit gene (COI gene)

鼠形动物主要包括啮齿目、兔形目和食虫目[1], 外型类似鼠类, 是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多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储存宿主和传播者, 可通过体外寄生虫叮咬、排泄物污染或直接咬人传播疾病, 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了解疫源地鼠形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对于鼠传疾病的防治有重要作用, 而快速准确地识别宿主动物是传染病现场防控工作的首要任务。DNA 条形码技术开创了物种鉴定新时代, 目前已在多种动物中得到证实, 其不仅在鉴别物种方面快速准确, 而且在幼残体鉴定、区分近缘种、发现隐存种等方面具备绝对优势[2, 3, 4, 5, 6]。陕西省地处我国西北地区东部, 南有秦巴山地, 北有黄土高原, 其间夹有渭河关中平原, 按照地理环境可以分为陕北、关中、陕南3部分。陕北地区地貌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沙漠生境, 关中地区属渭河平原地带, 陕南属秦巴山地生境[7, 8]。由于自然环境复杂, 景观多样, 有多种鼠形动物, 2012— 2018年, 结合鼠疫监测工作, 对陕西省鼠形动物的分布、种群组成进行了调查, 同时, 基于线粒体 COI 基因进行分析, 积累我省鼠形动物DNA条形码数据, 探索利用 DNA 条形码鉴别鼠形动物的可行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采集

2012— 2018年, 结合鼠疫监测工作, 选择全省22个县(区)作为调查点, 使用样方法、5 m夹笼法、夹夜法采集鼠形动物标本, 不同地区方法不同, 所有标本形态学初步鉴定后无菌采集少许肝脏保存于无水乙醇中备用。

1.2 DNA的提取

根据QIAGEN DNAeasy试剂盒提取步骤制备所有收集鼠形动物的DNA模板。

1.3 COI基因的扩增

首先选用通用引物BatL5310/ R6036R扩增COI基因, 当通用引物扩增反应失败时, 则选用鸡尾酒引物, 引物序列、PCR反应体系及条件参照参考文献[6]。PCR产物用1.5%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若电泳图中出现目标条带即送样测序。引物序列合成及测序均由西安某生物公司完成。

1.4 COI基因序列分析

测序结果首先观察峰图质量, 如较差则重新扩增和测序。将测定序列在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网站上运行BLAST核酸序列同源性检索。运用Mega 6软件比对各基因序列的碱基组成和变异, 基于Kimura-2-parameter(K2P) 模型计算各物种的遗传距离; 采用Neighbor-Joining(NJ)邻接法构建系统树[9]

2 结果
2.1 COI基因的获得

在全省陕北、关中、陕南地区的22个县(区)调查点总计获得709只鼠形动物的COI基因序列, 隶属于3目10科24属38种, 种属分类标准参照王应祥[10](2003)《哺乳动物分类名录》。序列经NCBI同源性检索, 除显孔攀鼠、甘肃仓鼠、猪尾鼠及麝鼹4种鼠形动物未找到相应序列以外, 其余均与NCBI中相应序列的同源性在97%以上(表1)。

2.2 形态学鉴定结果的纠正

基于外部形态特征的初步鉴定, 经COI基因序列分析发现, 有部分标本鉴定有误, 例如秦巴山区部分标本形态学鉴定为大林姬鼠, 但与高山姬鼠的相似度在97%以上, 确定为高山姬鼠; 南郑、宁陕部分黄胸鼠与褐家鼠的鉴定混淆; 镇坪捕获的3只鼩鼱, 形态学无法鉴定种, 分子鉴定发现, 其中1只COI基因序列与另外2只的遗传距离在22%左右, 经NCBI比对, 与黑齿鼩鼱的相似度为97%, 确定为黑齿鼩鼱, 另外2只与鼩鼹属的相似度为93%, 确定为鼩鼹属, 但因NCBI缺少相关数据, 还有待进一步确定到种。采集的黄鼠最初判定为达乌尔黄鼠, 经NCBI比对均为阿拉善黄鼠, 鼠兔形态学鉴定认为是达乌尔鼠兔, 分子鉴定与青海间颅鼠兔相似度更高。

2.3 COI基因序列分析

对获得的709条COI基因序列在不同科、属、种范围内进行序列分析, 结果显示啮齿目5科之间的遗传距离为18.2%~30.4%, 其中鼠科7个属之间的遗传距离为14.4%~21.5%, 姬鼠属种间遗传距离为6.5%~16.4%, 中华姬鼠与其他两种姬鼠的遗传距离较大, 在14.7%~16.4%之间; 仓鼠科属间遗传距离为14.8%~22.5%, 仓鼠属种间遗传距离在7.2%~14.4%之间。食虫目、兔形目科间遗传距离分别为23.3%~27.2%、23.4%~24.2%之间。所有样本的种内遗传距离均在3.6%以内, 平均为1.4%, 种间遗传距离大于5.6%, 属间、科间遗传距离界限不明显(图1)。

图1 陕西省鼠形动物COI基因序列遗传距离差异分析Fig.1 Analysis of genetic distance on COI gene sequence of Shaanxi Province

表1 鼠形动物种类、来源及COI基因序列同源性比对结果 Tab.1 Species, sources and homology comparison results of COI gene of samples
2.4 系统树构建及可能存在的隐种

从图2可以看出, 所有样本分成40个高支持度的单一分支, 高山姬鼠、黑线仓鼠分支内出现了高支持率的小支系, 高山姬鼠小分支内个体间遗传距离为0%~1.1%, 而分支间个体之间的遗传距离在2.8%~3.6%之间, 遗传距离数值处于种内遗传距离与种间遗传距离的边缘。黑线仓鼠小分支内个体间遗传距离在1.7%以内, 分支间遗传距离差异较大, 在7.3%~10.2%之间, 通过与国内其他地区的仓鼠比较分析显示, 大荔、凤县境内采集的为黑线仓鼠(C.Barabensis), 定边县境内采集的有2种, 分别为索氏仓鼠(C.sokolovi)和中国仓鼠(C. griseus), 其他地区采集的均为索氏仓鼠。

3 讨论

陕西省自然环境复杂, 鼠形动物物种丰富, 王廷正等[7]记载的陕西省啮齿动物啮齿目、兔形目总计11科55种, 其中啮齿目52种, 兔形目3种。王应祥[10]在《中国哺乳动物物种和亚种分类名录与分布大全》中记载的陕西分布的食虫目有16种, 兔形目有3种。对鼠形动物准确分类和科学防治是预防和控制多种传染病的基础。动物线粒体 DNA结构简单、呈母系遗传且进化速度快, 是研究种间分子进化和系统发育最佳选择。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的 DNA 条形码分子分类方法克服了传统形态学分类存在的缺陷, 成为生物分类学研究中的研究热点。

我省从2011年开始将DNA条形码技术应用到鼠种鉴定中, 2012年应用该技术首次在定边县鼠疫疫区鉴定出东方田鼠[11], 2014年对7个鼠种8个不同部位的62份残体标本扩增的COI基因比对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相吻合[12, 13]; 2015年通过与宁夏、内蒙黄鼠COI基因序列比对发现, 我省黄鼠与宁夏阿拉善黄鼠的遗传距离≤ 0.5%, 与内蒙达乌尔黄鼠遗传距离在7.9%~9.3%之间, 从而将我省多地分布的达乌尔黄鼠更名为阿拉善黄鼠[14, 15, 16]

图2 基于COI基因部分样本的NJ系统发育树Fig.2 A neighbor-joining phylogenetic tree of partial samples based on COI gene

Hebert等[17]对动物界13 320个物种的COI基因序列比较分析发现, 98%的物种种内差异在0%~2%; 平均种间差异为11.3%。马英等[6]对青海省110只小型兽类COI基因序列分析显示, 种内遗传距离≤ 3%, 种间遗传距在5%~10%之间, 属间为12%~19%。本研究对陕西省境内捕获的709份鼠形动物COI基因进行扩增分析, 在不同科、属、种范围内分析其遗传距离差异, 结果显示所有样本的种内遗传距离均在3.6%以内, 平均为1.4%, 种间遗传距离大于5.6%, 与上述研究结果基本吻合; 属间、科间遗传距离界限不明显, 但种间遗传距离显著大于种内遗传距离, 而种内和种间遗传距离的大小是进行物种间鉴定的重要标志, 较大的种间差异是对物种进行准确鉴定的先决条件[18], 说明基于COI 基因序列的 DNA 条形码技术能够对多种鼠形动物进行有效的物种鉴定。

DNA条形码技术在区分近缘种、发现隐存种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从系统发育树可以看出, 所有样本分成40个高支持度的单一分支, 高山姬鼠、黑线仓鼠分支内出现了高支持率的小支系, 经个体间遗传距离分析, 高山姬鼠分支之间数值(2.8%~3.6%)处于种内遗传距离与种间遗传距离的边缘, 由于样本采自不同的监测点, 是否是因生境的差异性造成的遗传距离较大, 还是属于2个种, 有待进一步确认。而黑线仓鼠分支间遗传距离差异较大, 进一步分析显示, 属于不同的种, 分别为黑线仓鼠、索氏仓鼠和中国仓鼠。同时, 通过序列的同源性比较, 分析发现, 我省的鼠兔为间颅鼠兔而非达乌尔鼠兔, 后续将通过模式标本的形态学数据加以印证。

当然, DNA条形码技术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DNA条形码数据库还在进一步的完善中, 不是所有的鼠形动物都能找到完全相匹配的数据, 而且, 不同类群内物种间由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遗传距离可能不同, 而现有DNA条形码数据积累的物种判断阈值可能对物种多样性造成一定的误判。传统分类学是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基础, 因此, 应将传统的分类学鉴定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结合, 以保证结果的准确可靠性。

利益冲突:

引用本文格式:陈宝宝, 孙养信, 范锁平, 等.DNA条形码技术在陕西省鼠形动物鉴定中的应用[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20, 36(4):325-329, 339. DOI:10.3969/j.issn.1002-2694.2020.00.038

参考文献
[1] 刘亦仁, 杨振琼. 湖北地区已知鼠形动物及区系分析[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06, 12(6): 470-473. DOI: 10.3969/j.issn.1671-2781.2006.06.018 [本文引用:1]
[2] 何锴, 王文智, 李权, . DNA条形码技术在小型兽类鉴定中的探索: 以甘肃莲花山为例[J]. 生物多样性, 2013, 21(2): 197-205. DOI: 10.3724/SP.J.1003.2013.09160 [本文引用:1]
[3] 张涛, 宁文艳, 吴建华, . 宁夏啮齿动物DNA条形码分析[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4, 30(12): 1234-1238. DOI: 10.3969/j.issn.1002-2694.2014.12.014 [本文引用:1]
[4] 闫东, 鲁亮, 金圣浩, . DNA条形码技术在河北省鼠疫疫源地鼠种鉴定中的应用[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 25(1): 21-23.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1.006 [本文引用:1]
[5] 江颖, 张仪, 郭云海. DNA条形码技术在软体动物分类学中的研究进展[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6, 34(1): 80-83. [本文引用:1]
[6] 马英, 李海龙, 鲁亮, . DNA 条形码技术在青海海东地区小型兽类鉴定中的应用[J]. 生物多样性, 2012, 20(2): 193-198. DOI: 10.3724/SP.J.1003.2012.06188 [本文引用:3]
[7] 王廷正, 许文贤. 陕西啮齿动物志[M].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127-130. [本文引用:2]
[8] 郑生武, 宋世英. 秦岭兽类志[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066-101, 257-268. [本文引用:1]
[9] 陈宝宝, 安翠红, 孙养信, . DNA条形码技术在黑线仓鼠分类研究中的应用[J].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16, 35(5): 42-45. DOI: 10.3760/cma.j.issn.2095-4255.2016.05.004 [本文引用:1]
[10] 王应祥. 中国哺乳动物物种和亚种分类名录与分布大全[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3: 1-25, 137-235. [本文引用:2]
[11] 安翠红, 陈宝宝, 范锁平, . 陕西鼠疫自然疫源地新纪录鼠种的鉴定[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2, 23(4): 306-309. [本文引用:1]
[12] 安翠红, 陈宝宝, 孙养信, . DNA条形码技术在鼠疫疫区啮齿动物残体鉴定中的应用[J],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14, 33(5): 504-507. DOI: 10.3760/cma.j.issn.2095-4255.2014.05.009 [本文引用:1]
[13] 安翠红, 孙养信, 陈宝宝, . DNA条形码技术在陕西省鼠疫疫区宿主动物鉴定中的应用[J]. 中华流行病学, 2014, 35(9): 1042-1045. DOI: 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4.09.016 [本文引用:1]
[14] 陈宝宝, 孙养信, 安翠红, . 用DNA条形码技术鉴定阿拉善黄鼠和达乌尔黄鼠[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 25(5): 426-428.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5.012 [本文引用:1]
[15] 孙养信, 陈宝宝, 安翠红, . 陕西地区黄鼠分类地位的研究[J]. 医学动物防制, 2015, 31(2): 123-128. DOI: 10.7629/yxdwfz201502002 [本文引用:1]
[16] An CH, Chen BB, Fan SP, et al. The Taxonomic status of spermophilus in the plague area of Dingbian County, Shaanxi Province, China[J]. Biomed Environ Sci, 2018, 31(3): 238-241. [本文引用:1]
[17] Hebert PD, Cywinska A, Ball SL, et al. Biological identifications through DNA barcodes[J]. Proc R Soc Biol Sci(Ser B), 2003, 270: 313-321. DOI: 10.3967/bes2018.030 [本文引用:1]
[18] 彭居俐, 王绪祯, 王丁, . 基于线粒体COI 基因序列的 DNA 条形码在鲤科鲌属鱼类物种鉴定中的应用[J]. 水生生物学报, 2009, 33(2): 271-276. DOI: 10.3724/SP.J.0000.2009.20271 [本文引用:1]